正文
富联注册-首选链接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3-11-30 12:38   

  富联注册-首选链接围绕税收中心工作任务,全市地方税收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坚持科技引领、务实创新,贯彻全省税收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管理创新、数据突破、项目推进、运维规范、安全巩固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信息管税,着力提升信息化运维和信息化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

  一是做好纳税服务绩效考核系统的建设和上线工作,完成系统联调维护和运维工作。

  二是开发智能税务终端应用程序,实现纳税人发票真伪查询和税务人员的移动办公。

  (二)做好应用项目的推广工作。一是完成风险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按照省局推广方案,协助征管部门在全市全面推广工作。二是按照省局推广计划做好综合办公系统软硬件和网络安装调试,odps公文处理系统历史数据的备份和迁移工作,配合完成系统上线工作。三是加快pos机查询缴税项目的推广,逐步在全市范围推广运行;四是做好社保费通过财税库银方式缴库扩面推广的技术支持工作。五是拓展存量房价格评估系统的应用面。做好相关技术支持工作。六是完善网络在线发票系统。扩大网络在线发票的应用面,开发网络在线发票兑奖功能,实现二维码发票真伪验证以及短信提醒功能。

  (三)继续做好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根据税收业务和基层部门工作需要,以风险管理系统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电子税收数据质量审计、核查和整改工作;建立健全数据质量日常考核机制。

  (四)以数据分析利用为主题,在数据管理上实现突破。以深化数据应用,服务税收工作为主题开展数据管理工作。开展征管报表专项主题数据分析利用工作,对征管业务系统中征管报表部分进行梳理,提出省、市、县级业务部门实际需要的报表需求,提交省局评审和开发。

  (五)做好硬件平台项目建设。一是做好硬件基础平台的搭建工作。按照省局安排利用虚拟化软件构建虚拟化云计算平台,将现有将现有服务器纳入云计算平台,应用系统向云计算平台迁移,实现应用平台的优化整合。二是配合省局完成税收数据灾备中心设备平台升级工作,保障税收数据灾备系统的平稳安全运行。

  (六)做好金税三期工程网络和安全项目建设。一是做好金税三期省以下网络和安全建设工作。按照省局要求,制定实施方案,进行网络和安全项目建设。二是优化县区局和税务所的网络设置,实现双线路的自动切换。三是根据纳税服务绩效考核工作需要,升级市局到区县局的备份线路,更换路由设备,提升网络带宽。三是建设全市广域网络流量监控分析系统。在市局部署广域网络流量监控分析系统,加强对全市广域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控,合理分配网络资源,提高网络系统的运行效率。

  (七)做好机房基础环境项目建设工作。一是改造省局税收数据灾备中心暨市局中心机房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完善机房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加湿系统、通风系统的功能,加强机房的统一管理,提高运维效率。二是改造机房综合布线,增加供电和网络布线,满足新增设备的需求。

  (八)加强网络和硬件设备管理。一是加强网络管理。制定全市地税系统网络建设、网络配置、网络运维技术规范,提升全系统网络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二是加强硬件设备管理。制定计算机类设备更新管理办法;及时更新市局中心机房硬件平台的老旧设备,保障各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九)规范应用系统运维管理。一是建立健康检查规范,加强系统运行监控。从应用系统的配置信息、性能、业务数据质量等方面,制定健康检查制度,明确健康检查指标,定期开展系统健康检查,有效降低系统风险。二是制定网上办税系统运行维护规范,加强系统的运维管理,在实现身份认证的基础上,逐步在网上办税系统实现数字签名功能,提高网上办税的防篡改和防抵赖性。

  (十)做好信息化日常运维工作。提高应用系统日常运维质量。在各项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调整时,配合做好需求分析调研,确保各项税收政策及时有序的落实;加强沟通,利用各级运维资源,做好问题管理平台的运维管理工作,按月开展问题分析,为系统优化提供依据;定期更新问题知识库,充分发挥问题管理平台效能。

  (十一)巩固信息安全建设成果,深化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继续做好年度安全检查。将安全管理要求和日常运维工作相结合,梳理和细化基础环境、硬件平台、应用系统、数据管理等日常运维工作的规范和要求,逐步建立安全运维制度框架、管理机制,进一步夯实和提升全市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十二)做好信息安全整改工作。根据信息安全风险测评工作、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整改工作任务。一是强化安全管理,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进行等级保护专项培训、对二级以上信息系统完成信息系统有关备案工作。二是加强技术防范,通过部署集中授权访问控制系统加强对运维工作的安全高效管理,通过部署抗ddos攻击设备,加强对门户网站的安全防护,根据省局对ca认证系统意见,制定ca 认证系统的应用规划。

  (十三)推广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系统。根据省局对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的试点情况,适时在全市推广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系统,规范终端用户的使用行为,力争达到合规进、授权用、加密传、安全存、审核出、销毁净、日志留的应用目标。

  (十四)完善信息化建设内控机制。按照公开、透明、高效的原则,建立责任清晰、任务具体、程序规范、操作透明,便于督办考核的信息管理内控机制,用于规范内部管理,实现工作程序化、流程化和标准化,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区环保局要求,并按照市环保局下发的《关于印发2014年全市环境信息化和自动监控工作要点的通知》和区环保局《关于印发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及2014年目标考核任务的通知》文件,扎实工作。

  (一)落实我区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传输有效率考核责任。企业自动监控传输有效率达到75%列入国家减排考核三条红线之一,中心把这项工作列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专人强化平台值守,建立运维台账。总体情况是:1月传输有效率是71.3%,2月传输有效率是99.66%,3月传输有效率是99.23%,4月传输有效率是99.63%,5月传输有效率是99.48%,达到了国家75%红线指标的要求。

  (二)配合省、市做好国控重点污染源现场端建设。今年全省将对457家国控企业安装视频监控,我区3家国控企业已经通过现场调研。另外徽记食品也申请安装视频监控,这将有助于今后执法效率的大大提高。

  (四)积极推动环境信息应急中心达标建设和省控监控系统建设。现已拟定达标建设方案和企业现场端建设方案,由于我区在开展各平台整合,现已将方案移交区信息中心。

  (五)加强业务系统的运维,保障“12369”语音系统,国控平台、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安全运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确保信息和网络安全。

  (一)继续推进环境信息应急中心平台建设进度,确保我区平台整合后满足业务目标要求。

  (二)制定环境应急演练方案,预计在9月份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加大应急物资储备。

  (五)强化环境信息能力达标建设。采购办公设备,引进环保人才,开展业务培训。

  (一)人员不足。目前环境信息应急中心有一名专职财务和一名副主任,不能满足至少3名技术员的要求。

  自从2008年11月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有关“智慧校园”的研究分析很快成为热点,许多活跃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智慧校园的内涵和建设方案,并在高校付之于实践,大力推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2010年南京邮电大学提出并实施了“智慧校园”建设方案,正式拉开了中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序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和总结经验,智慧校园建设在信息化教育中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以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进行探讨的研究占大多数,在CNKI中以“智慧校园”为关键字对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进行搜索,找到348条结果,90%以上的论文是从技术角度对智慧校园展开分析。可以说,智慧校园建设依旧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具备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人造工程,其推进过程最大困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也势在必行。

  智慧校园正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更好地全方位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适当适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促使教育信息化正能量最大发挥,对于今后智慧校园的发展将有着积极作用。

  制约智慧校园发展的因素各有不同,抛除技术原因,主要表现为: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困难;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持续发展资金不到位;人力资源建设不到位等。

  总结近几年智慧校园建设的经验来看,多数建设的主导负责是技术部门信息中心,其他业务部门项目参与度往往取决于信息部门的倾向性、协调性,这样建设的智慧校园虽然有利于突出新媒体与新技术,但其缺点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1)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技术部门,其角色的能力、权力有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主管校领导的强力参与,在智慧校园的整体管理、沟通和协调方面显得举步维艰;(2)对办公、教学、科研和后勤等业务流程不了解,造成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教与学等主流服务;(3)其他业务部门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知识依赖,缺乏主人翁意识,很多日常信息化工作都被动地由信息管理部门承担,不能充分调动每个岗位上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致使不能全员参与校园信息化建设。

  目前,很多学校以项目方式筹建智慧校园建设初始资金,这种资金是一次性的投入,项目结束也就意味着资金投入结束。这种方式的资金一般投入比较大,主要用于购置软硬件基础设施,无法兼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运维升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建设过程,除了初期建设一次性投入,还应该保证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系统运维、教学资源开发、人员信息素养培训等方面。

  智慧校园系统作为典型的人造系统,构架图中最上层是应用系统,其主要使用者包括行政人员和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对智慧校园的推进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项目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越高,智慧校园的推进越顺利。为提高团队整体信息化水平,必须先梳理目前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1)团队组员的不可选择性。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一定来自各业务部门,包括办公室、教务处、后勤等。他们来自不同岗位,兼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团队成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年龄、学历、职称等也各有不同。(2)缺乏提高信息素养氛围。业务部门行政人员、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领导的信息化素养均需要提高,必须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以营造潜移默化提高信息素养环境。

  近几年,教育部下发了诸多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法规,涵盖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资源信息化方面等建设内容: 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 《关于印发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0年5月,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共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把建设数字化校园作为重要目标;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等。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项目建设初期必须要通过良好的政策和法制来约束、引领和推动,但是当前建设得如火如荼的智慧校园项目却缺乏良好的政策法规,其法制化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各高校大多是参照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中有关数字校园的条例,具体执行的多是一些个性化的规章制度文件。缺少法规的约束,智慧校园的实施标准和质量难免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保障机制,不能纯粹依靠领导的个人意愿、行政指令、学术呼吁等不确定因素。

  抄表例日是指定抄表段在一个抄表周期内默认的抄表日。根据供电单位范围内客户数量、客户用电量和客户分布情况确定客户抄表例日。

  为避免抄表例日的变动给线损统计、电量电费的准确计算带来的影响,加之合理分配抄表工作量、降低电费回收风险等的需要,国网公司、省公司出台了大量的制度与标准,为客户抄表例日的确定和变动作了详细的规定。

  若线损电量是由电能表统计供电量及统计售电量的差值计算得出,则对应的线损率称为统计线损率;若线损电量是通过潮流计算或等值电阻法等计算得出,则对应的线损率称为理论线损率。

  因供电量关口抄表时间都固定在月末24点,准确度相对较高,影响统计线损变动的主要因素就是售电量,而售电量又与广大客户的抄表例日及抄表周期密切相关。在实际工作中,影响月度统计线损变动的原因较多,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受大、小月日历时间差影响,供、售电量统计天数不一致,影响的线.供电量和售电量的抄表时间相差较大,造成供、售电量统计区间不一致的情况。富阳公司考虑到电费回收、电费抄表核算工作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自然月抄表例日最迟安排在每月的25日,中、小型用户都安排在每月的20日之前,抄表例日后至月末之间用户用电量的较大变化,也将给线损统计带来较大的影响。

  因此,要改变统计线损受电费抄表例日影响的现状,使线损率统计真正体现供电企业的在电网的规划设计、生产技术和运行管理中的水平,承待出现一种新的线损统计体系与方式,杜绝抄表例日变动以及抄表例日设置不合理带来的影响。

  按照现行的电价政策,存在以月或年为周期计算电费的特定用户,比如:两部制用户的基本电费按月为周期计算,居民一户一表用户的阶梯电费按年为周期计算,抄表例日的变动将影响这两类用户电费的准确核算。考虑到居民一户一表用户按年执行阶梯后,抄表例日变动给电费准确核算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抄表例日的变动或设置不合理将对两部制用户的基本电费准确计算带来一定的影响。根据国家发改委2005年公布的《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工商业及其它用户中受电变压器容量在100千伏安或用电设备装接容量100千瓦及以上的用户,实行两部制电价。受电变压器容量或用电设备装接容量小于100千伏安的实行单一电度电价,条件具备的也可实行两部制电价。今后,执行两部制电价的用户将大幅度增加,抄表例日变动的影响范围也越大。

  准确的讲,影响线损率计算值变化的两个因素应该是供电量与用电量,从供电量与用电量的定义来看也符合这个说法。供电量是指一段时间内的供应电量的总和,用电量是指一段时间内用户使用电量的总和。

  1.加强“营配贯通”数据治理,完善数据治理检查机制。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平台对基础数据更新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进行监督,对电子化移交完成率和营配数据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整改。

  2.坚持“营配贯通”数据同源,完善设备异动协调监督机制。在坚持数据同源,确保不同部门(不同系统)同类数据一致性的基础上,完善设备异动的相互协调监督机制,对影响数据准确统计的关键设备信息。

  3.开展“供、用同期线损”统计深化应用。以“供、用同期线损”统计结果为依据,运用理论线损的计算方式,准确确定分区、分压、分线、分台区线损率的合理变动区间,进一步优化“台区线损准确可算率”统计规则。

  营销信息化技术经过近20年的发展,营销业务已从分散管理走向集中管理,由各自为战的业务管理走向了统一规范的标准化业务管理,由传统业务逐渐走向了以客户导向型为指引的,集约化、互动化、智能化、精益化的现代电力营销业务信息化模式。

  利用表计的电量冻结功能,对各类用户按照电价政策和便于电费回收设定不同的冻结日,此冻结日即可作为电费的“账单日”,然后在经过固定的时间完成出账工作。使抄表工作逐步回归营销贸易结算的属性,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现有模式下抄表例日变动给电费准确核算带来的影响。

  1.按用户类别固化“账单日”、“出账日”。通过准确把握销售电价的发展方向,研究确定新形势下符合一般贸易结算规则的抄核收制度,按照不同用户类别逐步固化“账单日”及“出账日”。如:居民用户设定每月1日为“账单日”,5日为“出账日”,电费周期取上月末24时至本月1日0时,1至5日作为电费发行的日子。

  2.建立统一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监控机制。强化主站运行监控,开展适用于载波模式的终端自动维护技术研究,实现了系统的智能化和批量采集设备的即装即用;对常见采集异常现场处理业务实施分片外包,通过量化指标和绩效考核,有效提升了外包业务质量。

  3.变革了传统模式下电费复核的方式,实施电费智能复核。实现了电费异常处理的流程化和集中监控,确保系统自动启动电量电费计算,智能筛选甄别量、价、费问题。大大降低传统模式下的电费复核工作量,提升了电费复核效率,压缩电费出账时间。

  1.利用供、用同期的理念,变革线损统计体系与方式,改变依赖严格执行抄表例日制度统计得到售电量来代替用电量计算线.利用先进的营销信息化手段,彻底改变传统的抄表模式,同时逐步弱化抄表例日的概念,最终以“账单日”取代抄表例日,使抄表工作回归营销的贸易结算属性。

  几年前,物联网概念被热炒,国内企业一窝蜂地争相搭“顺风车”,可是经过一段沉淀后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一些投资者发现无法从中“赚大钱”,又争相撤资,于是“物联网”成为令一些国内企业“提不起精神”的词汇。一方面,这些企业的做法体现出短视、急功近利的一面;另一方面,物联网产业也确实没有像这些企业预期的那样,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

  近两年,通过直接采访或间接了解发现,很多外企都在加大力度(资金和人才)深挖物联网产业或者说所谓的嵌入式市场。例如,英特尔通过不断提升芯片设计和制造工艺以及配套软件开发的能力,提升在物联网产业中的话语权。而TI、Marvell、飞思卡尔、高通等芯片巨头也都推陈出新,不断丰富物联网领域解决方案,在功耗、安全、性价比、易用性等领域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这些企业眼光非常长远,在资金和技术实力上也领先于国内企业。但无论如何,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之一,它所强调的物与物直接连接和信息交换将是未来智慧城市、智能化生产,甚至是人们智慧生活的重要基础。因此,毋庸置疑,物联网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那为什么我国物联网产业几年后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相较于技术,应用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和很多高科技产业类似,应用牵引才是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超前,拥有这项技术的公司反而可能成为“先烈”,技术落后当然也不行。只有技术合上应用的节拍,才能找到商业模式,并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从而形成产业链良性互动,企业“赚钱”则是水到渠成的事。因此,对于很多人认为“高大上”的物联网产业,企业应该将思路瞄向微观,从百姓的吃穿住行、制造业工厂、医疗卫生等最微观的需求出发,用技术和产品创造满足这些微观需求的应用,让应用牵着产业大步向前走。

  近几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在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应用及商业模式上给予了关注和支持,积极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工信部近期印发的《要点》,同样也强调了引导和督促地方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物联网发展定位,有序推进物联网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出台扶持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及应用推广的政策。结合地方典型应用需求,安排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在开展重点领域应用示范中,《要点》也明确指出了3大重点领域的应用: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智能化应用,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重要领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领域应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民生服务领域应用。这3大重点领域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物流、环保、民生、健康、家居等方方面面,无疑为产业界指明了方向。另外,《要点》还强调“组织商业模式研究创新和推广”,建设国家优秀物联网商业模式及解决方案案例库,滚动更新,并对外,从而为应用保驾护航,指导行业健康发展。

  其实,一些国外企业在推销物联网解决方案时,也是紧密与应用相结合。比如当今高档社区对智能家居的需求、一些人型机构对智能安防的需求、一些热门的旅游景区对智慧旅游的需求等等。相信在政府的有效指导下,我国产业界只要能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将技术与需求相结合,让应用牵引产业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一定会更加充满活力。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提速,做强物联网产业链,要加长4块“短板”:一是为实现业务两化深度融合、装备一体化融合提供服务的创新设计产业,二是核心芯片、关键元器件、操作系统软件等专用的电子信息产业,三是在线实时可视化的定位与计量检测装备产业,四是云服务与云工程产业。从实践的角度看,上述4个方面都得到加强,才能做强物联网的产业链。

  创新设计是实现业务“两化”深度融合、装备一体化融合的有效手段。它表现在创新设计能把信息化的装备硬件与信息化的各种软件融合为一体,融合到一个智能终端上;创新设计是系统装备生产企业与各部件、配件生产企业协同制造的龙头;创新设计可以使系统物联网装备与系统操作软件协同开发、同步集成;创新设计可以使业务物联网建没与运维水平建设的体系协调一致。

  物联网产业最赚钱的公司不会是半导体公司,而是能够整合整个系统的公司,亚马逊.谷歌.华为、思科、阿里巴巴这些企业最有崛起的机会。物联网相关商机可望于未来5-10年间发酵。

  在长宁4家智慧高地体验应用中心,多项信息技术成果体验融于其中,目前累计接待居民15万人次。居民们通过切身体验,进一步了解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数字服务给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

  在长宁区科协、科委看来,要走通科普信息化之路,首先需要有扎实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经过几年的建设,区域内公共WiFi热点场所超过3200个,覆盖所有重点商圈,实现了商务楼宇光纤覆盖到楼,高端楼宇光纤覆盖到楼层、到桌面,户均接入能力达到100兆。家庭宽带100兆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9%,入户率超过50%。

  有了硬件保障,才能变幻出色彩绚丽的科普渠道。颇受社区居民欢迎的数字科普活动中心就是依托了落户长宁的国家863高性能宽带技术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技术两大“神器”。它让社区居民可以足不出小区免费点播科普教育基地沪杏科技图书馆馆藏的10000余部高清正版科普影片。

  近年来,长宁区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解决传统公共服务弊端,明确以集聚人才为重点,全力推动三大产业创新集群,其中之一就是“互联网+生活服务”。

  面对大众对生活更高的要求,对科普工作的超前性也提出了要求。87台户外电子阅报栏覆盖长宁全区87个社区,成为长宁科普宣传、信息、惠民利民的一项新举措。这些信息屏能够提供实时更新的17种报刊以及42种杂志,科普之窗、菜价查询、周边公交索引、社区资讯等便民服务板块,丰富了公众获取科普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了解最新、更便捷的信息。通过户外电子阅报栏等方式,长宁区已经实现了“上午制作科普内容下午上线播放”的高速科普模式。

  长宁区着眼于社会需求和群众需要,着力打造“数字科普”品牌。与东方有线签定合作协议,充分运用电视台深入寻常家庭和日常生活的资源优势,率先在全市开通有线频道(“智慧长宁”电视服务平台)。该频道的开通,为长宁区乃至全市居民提供一个便民服务窗口。该频道包括E科普、E卫生、E教育以及电子商务等互动应用服务,社区居民可以及时便捷地了解所需的科普知识和运用各项便民

  长宁区科协、科委的另一条成功经验是要实现高速及时的科普信息化,就要有合理的顶层设计方案。

  科普信息化要算好经济账,除了前期的设备投入之外,还要考虑后期设备增加、功能更新以及运维费用。在科普信息化项目上,长宁区科协、科委从试点开始,一步一步踏实前行,确保项目能长久、有效运作。例如,户外电子阅报栏根据社区居民需求,从最初1.0版本逐步更新到能放大字体的2.0版本,具备语音功能的3.0版本也将上线,而区科协、科委为其升级过程提供了资金保障。

  在2016年出台的《中国科协2016年科普工作要点》文件中,提出了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条件,以科普的内容信息、服务员、传播网络、应用端为核心,建设科普中国服务云。长宁区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坚持“开源、共建、分享”的理念,实现了科普信息汇聚存储和精准推送,实现了科普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泛在获取。

  长宁区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体系化、普惠化、社会化,推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有机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全新的多媒体虚拟形象,构造一个由不同主题展区构成的虚拟展馆,并把不同主题内容通过360度全景在线展示在居民面前。

  目前已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动物园、纺织服饰博物馆、上海消防博物馆、天山污水处理厂以及电能计量展示厅的部分重点场景通过数字化动态呈现在互联网上,让白领青年、青少年学生能够在工作、学习之余,通过“网上科普馆”,更多体验科普教育基地的魅力,从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科普知识。

  以科普知识、科技信息以及科普工作动态为主要内容,长宁区开发完成了科普网、微博、微信等。通过创新科技、智慧高地、科普诠释、公益活动等子栏目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科普活动开展情况,定期在科普网上进行预告,让社区居民根据自身的爱好来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对于有一定要求的活动,则通过科普微信征集参与人群,目前通过这两个渠道参与科普活动的居民已超万人。

  伴随“互联网+”的崛起,科普的信息化已成为一条必由之路。如何更有效地服务民生,以社区为中心辐射周边人群,是科普工作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

  按照李源潮同志关于“现在公众在网上”“要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的要求,长宁区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线D科普馆建成投入使用后,与区教育局合作,开辟网上第二课堂。目前后台统计点击量已超10万,真正成为了青少年学生了解课外知识的好去处。

  长宁区积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各项工作,分工明确,协调有力,形成“3N”级(区政府+街镇+基地等社会机构)组织网络。由政府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协调联动机制,为推动全民参与科普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长宁区结合上海市科协“全员、全程、全时空”科普工作新理念,科普工作从单向灌输向体验互动迈进,从粗放普及向精准定位转型,从有限时段向随处感知跨越。理念的改变,技术的革新,让长宁居民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这也促使了科普工作的求新求变。

  按照县委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部署要求,针对聚焦提炼的问题,结合省、市局和我县地税工作实际,根据《*县地方税务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现制定以下整改落实方案。

  整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税,推进科学管理,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班子队伍素质,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全县保增长、保民生、保安全、保“变样”的大局。为实现建设经济强县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整改工作的目标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增强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干部队伍干事创业能力素质,为推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强工作创新,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制度机制,破除不适应、不符合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破除影响、制约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障碍,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纳税人的能力和水平。

  1.继续抓紧抓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巩固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充分发挥党组中心组学习带头作用,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常态,坚持学习制度,抓好学习安排,创新学习载体,营造学习氛围,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使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地增强科学发展理念。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税收工作,学以致用,推进工作创新。贯彻落实“四分之一工程”活动,深入开展机关下基层活动,加大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调研,着力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推动各项工作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进一步解放思想,引导干部职工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新理念,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工作大发展。

  3.树立税收大局观,加强经济税收形势分析,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克服单纯的税收业务观念,积极探索税收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积极主动为县委县政府提出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服务全县“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变样”大局,当好参谋助手,充分发挥税收调控作用。

  4.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不断壮大我县财力。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大力清缴欠税,加强收入质量考核,防止惜收和虚收。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克服畏难情绪,坚定信心和决心,进一步推进税收征管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为县委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应对危机挑战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持。

  5.大力加强社保费征管,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落实社保费征收管理制度,推进征缴一体化,加强地税与劳动等部门协调沟通,不断强化社保费征管,确保完成社保费征收任务。

  6.大力实施“四位一体”互动机制,强化税源管理。着力发挥税收分析的龙头作用,抓好行业分析和税种分析,查找征管薄弱环节和漏洞,为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提供分析依据;不断完善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继续探索建立重点行业纳税评估模型;发挥稽查执法“尖刀”作用,优化选案,加大打击涉税违法案件力度。从而形成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源监控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7.用足用好各项税收政策,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结合*县实际,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坚决贯彻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帮助解决企业困难、扶持企业发展工作力度,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8.加大稽查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规范税收秩序。加大对垄断企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检查力度,重点查处利用虚假凭证、做假账、设置两套账以及账外经营等手段偷逃税款的违法行为。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规范行业税收秩序。加大案件处罚和执行力度,强化税法刚性,确保查补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9.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促进规范执法。贯彻落实《税收执法岗位职责》、《税收执法考核评议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格执法过错追究,强化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

  10.着力加强税源管理。坚持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别管理,并不断总结经验做法,提高税源管理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做好定额核定、定额公开、违章处罚和信息比对工作,提高个体税收征管水平。

  11.进一步加强税种管理。认真落实《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执行提高营业税起征点的政策。继续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完善企业所得税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措施。严格亏损企业管理,着力解决“长亏不倒”企业存在的纳税问题。加大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管理力度,做好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工作。加强地方各税种管理,强化对保险机构代收代缴车船税工作的监管;深化城建税与“两税”信息比对。

  12.切实加强征管基础工作。严格落实《地方税收业务工作规程》,加强征、管、查各环节间的业务衔接,提高征管整体效能。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做好国、地税登记信息比对,减少漏登漏管。

  13.不断强化服务纳税人理念,着力打造“服务型”机关。寓服务于管理和执法的全过程,充分认识到优化纳税服务是各级地税机关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精神、加强税收征管、改善税务形象、和谐征纳关系的有力措施。合理简并各类报表,减轻纳税人表证单书的工作量,提高应用质量,在税收实践中努力践行“服务纳税人,满意在地税”的服务宗旨。

  14.改进优化纳税服务手段和方式,努力降低征纳成本,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层次,方便纳税人。巩固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等申报纳税方式;推广网上报税、财税库银联网、“一窗式”服务模式,切实解决纳税人排队拥挤问题,着力提高办税效率;认真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各项服务制度,为纳税人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服务;简化纳税人办税程序,切实避免纳税人办税来回跑、多头跑现象,减少纳税人携带大量现金的风险。

  15.切实开展税法宣传,推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组织好“税收宣传月”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税法日常宣传,提高税收政策透明度,搞好纳税咨询辅导,提高服务水平。

  16.完善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各项运维制度,规范运维工作流程,抓好运维技术培训,加强日常安全监控,提高信息系统抵抗病毒和攻击的能力,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转。

  17.切实做好应用软件的学习培训。采取多种形式狠抓现有软件的学习培训,规范软件操作应用,提高干部队伍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

  18.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班子团结,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具体措施,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坚持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进班子和谐。加强班子成员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克服、形式主义,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依法治税,从严带队,坚决完成市局、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全力推动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9.在选人用人上,突破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观念。着力健全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交流机制、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三个机制”的有效运行,进一步畅通干部的成长渠道,增加干部队伍的活力,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增加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20.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以提高广大干部的能力素质为重点,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构建以“基本理论、财税知识、政策法规、应知应会、岗位技能”为主要框架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切实改革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21.抓好学历教育和专门人才培养,提升知识层次,建立复合型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全局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各种成人自学、职称考试和资格考试,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改变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鼓励干部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律师资格考试,有计划、分步骤地培养各类满足税收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

  22.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组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落实“一岗双责”,强调“一把手”对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强化各位班子成员的责任,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严格落实责任制。

  23.结合地税实际,加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在全体地税干部中深入开展党规党纪教育、正面典型教育、反面警示教育,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行为,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强化监督和管理。加强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两权”(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监督,重点加大对经费管理、税收核算、组织收入等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对人、财、物等关键岗位和减免缓税审批、所得税税前列支审批、税收行政处罚、人财物管理、基建、大宗物资采购等重点环节的监督。落实各项业务制度和廉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和防范,有效做好预防工作,防止违法违纪问题发生。

  25.继续抓好纠风和行风评议工作。落实省“十个严禁”和县“五条禁令”,严格执行税务人员“十五不准”和其他相关规定。通过开展监督检查、明查暗访等活动,重点解决侵犯纳税人合法权益、收人情税关系税、执法不规范等带有行业特点的不正之风,树立地税良好形象。

  (一)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对整改方案的落实,县局党组书记、局长负总责,县局各领导按工作分工抓落实。各单位要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对照落实责任,进一步细化整改措施,分解落实责任到岗到人,保证明确任务项目、目标时限、方法措施和责任主体。对涉及多个单位的整改措施,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协调有关单位共同抓好落实,协办单位要积极支持配合牵头单位。

  (二)真抓实干,讲究实效。各单位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切实抓紧抓好整改落实,通过落实整改措施,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意识,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健全制度机制,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地税发展上水平的目标要求。

  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所用的软件平台有数据库SQL Server 2000、开发工具包JDK1.6、服务器Tomcat 6.0,浏览器IE 6.0都是开源的其中操作的细节和配置都易学。本系统的工作流程就是基于Struts下,分为以下步骤:

  (3)Action完成相应的业务逻辑处理后,将处理结果返回到Controller。

  结合近几年运行效果的比对,对B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梳理,具体分析如下。

  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利用是实施办公自动化的前提。由于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的资源整合力量不足,为建立信息数据库建设所需要投入的人、财、物不充分,导致了信息采集渠道不通畅、信息利用效率不高、信息管理复杂的现状。

  同时,因为缺乏建立统一信息化标准(信息化标准主要涉及到信息编码、网络通讯协议、操作系统、网络结构等),造成众多公司各开小灶——闭门造车。办公自动化发展急需加快基础投入,规范统一标准。否则,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无法真正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大网”不见有,“小网”遍地开花的现将不会得到根本改变。

  主要原因分析:投入不足,特别是硬件设施的升级与软件的及时更新,都未能跟上业务与系统发展的需要与步伐。

  电子办公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独立分割到共享集成,从“一站式”到“一网式”“一表式”。网络硬件设施和办公资讯平台是电子办公的资讯载体和资源中心,作为网络的基础设施,办公资讯平台为集团内各公司、各部门之间,集团公司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架起桥梁。

  目前B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网络环境普遍存在带宽偏低,资讯堵塞的现象,无法满足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要求。办公自动化网站出现了“三多”现象—“空站”多、“老站”多、“死站”多,具体表现为“三不”—建设“不合格”、更新“不及时”、资讯“不完备”。

  主要原因分析:存在“重建设,轻维护,轻升级,轻配套”的问题,系统建设与更新不及时,特别维护未跟上,系统信息的清理与归档更未跟上,造成垃圾信息、过期信息等大量存在。

  大多数企业员工不懂得自己在部门里怎样应用好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对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企业员工掌握现代的通信技术的网络技术,而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使得多数企业员工难以跟上知识和技术发展的步伐。从企业员工的文化知识来看,经过2003年的公司成立至今,集团公司有65%以上的人具有本科学历,但在下属企业,则相对较低,近10万名企业员工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20%。即使一些学历较高的企业员工,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仍较欠缺。所以,B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特别是三级单位)急需能熟练掌握电脑和其用途的企业员工,也急需培训出能专门从事网络维护和信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主要原因分析:一是对企业员工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缺乏相应的运用考核,特别是定量指标的考核。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及管理缺乏正式的规章制度。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统一的规章制度管理。为保障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许多信息化发展水平高的企业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而B集团公司在办公自动化的统一管理方面严重滞后,目前只是对信息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规章制度,而对于如何促进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使用电子签名和3G移动办公,认证网上身份、邮件、审批的效力还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同时,对信息网络安全的预防、监督和责任追究没有完整的制度。因此,管理制度和安全规定的欠缺成为办公自动化实施的瓶颈。

  主要原因分析:配套的企业运营中与办公自动化需要的规章制度未能及时跟进,从而削弱了办公自动化的实际运行效果,更是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一是着力培育办公自动化氛围。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企业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以诚实守信、知识创新和学习型组织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管理必须在发展战略上做到与时俱进、超越创新,才能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发挥出自己独特而持久的文化效用。

  二是加强使用环境建设。使用环境是成功与否的基础,决定了公司的总体态度。所以培育办公自动化系统氛围,必须加强环境各层面的建设与提高。包括:决策层的引领示范,管理者的素质与管理哲学,确立业务人员的地位确立。

  三是关注员工的培养和教育,要相应地建立健全员工培训和教育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教育,应是办公自动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引导各级管理者自觉遵守办公自动化规范,发挥管理者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最终达到办公自动化“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行”,最终形成良好的办公自动化氛围。

  一是持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明确信息化工作岗位序列,培养和打造人员配比合理、自主可控的信息化管理、建设、运维和安全的队伍;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全员信息化培训,重点加强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信息化培训;对较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化建设、应用、运维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人员专业素质和岗位能力。

  二是结合实际,加大深入开发力度。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考虑到集团业务流程的特点,一般采用在原有系统软件原型基础上二次开发的方式进行建设。具体来说,由管理软件商提供软件,由集团或者软件开发商安排专人在此软件平台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开发,软件开发商提供技术支持。 对于目前B集团办公自动化建设进度来说,应以简单、实用为原则,不要求面面俱到,具备基本功能即可,但需保持今后升级提高的能力。通过建设,为B集团今后的信息化建设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三是扩大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覆盖范围。全面提高办公自动化系统对主要业务的覆盖面,重点加强办公自动化系统内的集约化人财物管理、国际化运营、辅助分析决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全面风险管控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等关键生产环节的应用。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客户关系等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持续开展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完善、性能优化和应用评价等工作,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企业各层级的纵向贯通。加强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生产环节与管理环节互联互通的横向集成能力,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的转变,从单一企业内应用系统向集团内上下级公司共同应用的转变。

  构建全国范围内的集团广域网。B集团在全国拥有众多的成员企业,而且随着业务的发展还在不断地组建新的专业公司。为了发挥集团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集中控制、统一管理”原则,加强集体化运作和管理所有的成员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都需要与B集团总部进行跨地区的远程网络连接以构成B集团的广域信息专网。广域网系统的建设主要解决集团总部与成员企业之间网络的信息互联互通问题,保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B集团所有成员单位的使用能够直接由B集团公司统一管理。

  通过B集团公司广域网,建设B集团公司基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整体咨询平台。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整体咨询平台,可以实现B集团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经营活动都体现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整体咨询平台,可以实现从集团中心会议中心到全国各级成员企业的视频会议,使之在处置突发事件、领导指挥决策、紧急部署、快速反应及各类行政会议、业务工作部署等可以召开紧急会议。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全面整体性提供重要的多媒体通信手段,更加体现了B集团公司在办公自动化系统整体咨询平台中的集中控制。

  这是办公自动化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在办公自动化的建设中,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管理及应用问题,主要包括:涉及规范企业信息公开的法律,如信息公开制度;信息管理的办法,如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制度;涉及个人隐私的管理办法,如企业及个人隐私保护制度;涉及商业交易的规定,如网络交易管理规定、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管理规定;涉及信息安全的管理办法,如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等等。就目前来说,B集团公司加快办公自动化的法制化建设内容是,建设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基础制度,如企业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同时,调整一些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管理办法,如行政管理办法、电子商务管理办法等。

  本文选题基于B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撰写中,本文试图从文化观念、组织机构、人员素质、业务流程、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探索。

  总之,只有全面理解办公自动化的实质,充分结合B集团公司业务现状,认真进行研究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办公自动化建设与执行,加大办公自动化的考核力度,同时着力培育办公自动化氛围,才能切实提高B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的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办公自动化应有的作用,才能为B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蔡明,陈永运.J2EE架构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1):42-43

  [4]张卫.企业OA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J].办公自动化,2008,(18):22-23

  排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证城市正常运行、保护环境和城市减灾等功能[1]。重庆城市排水面临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及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等规划推进力度增强、“云物移大智”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提高运营决策效率需求更加急迫的发展环境,需要利用智慧排水建设提升城市韧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智慧城市。重庆市住建委于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截至2025年,排水管网的发展重点为“物联网+智慧排水”。为进一步建立独具重庆特色的集约高效的智慧排水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排水系统搭建成为行业近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文章总结重庆市主城区排水现状,分析排水系统建设需求,提出智慧排水系统建设重点,为其他区域的智慧排水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重庆属于多雨地区,受地形条件和西南低涡影响,易发生短时强降水,具有雨峰靠前、雨型急促等特征,易发生内涝。重庆市超过80%的降雨集中在春夏两季,夏季降水量最多,时空特征差异明显[2]。重庆市降雨大致呈现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短时强降雨的高频中心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北部,空间特征差异明显。

  根据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统计数据,分析主城区土地利用的坡度分布特征发现,高强度土地开发主要集中在平坦和缓坡区域,低强度土地开发主要集中在陡坡区域,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坡度0~6°的较平坦和缓坡区域[3]。重庆市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较破碎且起伏大,道路重力流排水系统无法集中排放,导致主城区排水系统呈分散、割裂特征。

  重庆地形具有起伏大、产流快、冲刷强的特点,暴雨径流下,流域产汇流水文过程迅速发生、迅速消退的特征更加明显,暴雨初期的下垫面冲刷效应更显著。相似的降雨条件下,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交通干道降雨径流携带TSS和COD污染负荷的比例比提高16%、22%[4]。

  城市排水管道建设方面,主城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13.94km/km2、污水处理率达98.17%,处于全国较为领先水平[5]。管道运维管理方面,市级层面主城区域已建成重庆市排水防涝大数据中心,沙坪坝和两江新区已建成智慧管理平台,其他区域处于积极建设阶段。现状建设条件下,可能存在发生城市排水不畅、雨污混流等问题。(1)排水管网运维能力需提高。目前,管网检测、漏损修复、普查等工作难以满足运维需求。缺乏预警机制,管理人员对潜在的管网问题难以提前发现和预警,难以实现管网的动态监测,无法预测并及时控制潜在风险。排水管网及附属设施维护管理的质量标准、考核办法和考核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2)排水管网系统管理有待加强。规划建设、运维管理等方面,排水系统未充分考虑“一张网”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市场机制运用不充分造成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和运管水平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3)排水感知体系亟须健全。大部分排水管线暗敷于地下,可以通过排水管网数据库掌握其结构状况和功能状况等静态信息,但还无法直观掌握其实时运行状况,如运行水位、流量、水质指标等。(4)平台建设需实现“数字化”到“智慧化”。智慧管网平台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无人值守泵站改造过程中,原有调度中心不满足三级调度指挥要求。智慧管网平台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能力有待提高。

  智慧排水建设程度是评价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上海、广州及深圳等城市均已建成排水信息管理系统。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影响,重庆市排水系统十分复杂,对智慧排水系统的建设需求更迫切。

  2012年至“十四五”期间,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陆续印发倡导智慧水务行业的发展策略,内容涉及智能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内容。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科学合理的重庆排水系统,出台了推进智慧排水的文件。2021年3月,市住建委《2021年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要点》,强调加快“物联网+智慧排水”系统建设,推进重庆市排水系统管理由经验管理、人工管理向智慧化管理转变。

  截至2035年,与2019年相比,重庆雨污水干管长度分别增加54.4%、45.7%,排水系统的发展逐渐由“量多”转向“质高”。排水系统逐步实现可持续运营,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实现排水管网精细化管理,在“厂-网-体化”的基础上,实现“源-网-厂-河”的系统化运作,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重庆市需要建成面向水务管理人员及公众的统一服务体系,建设排水信息门户网站、智慧排水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以及排水决策服务子系统,促成管理高效化、科学化、信息透明化。同时,需充分考虑智慧城市与其他水务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平台的对接,实现城市智慧水务的综合调度和统一指挥及信息共享。

  监测网络是智慧排水系统感知层的核心,能够获取城市排水系统中的信息,实现智慧排水的全面感知识别、信息获取和采集,为智慧排水系统的运行维护、预警决策及规划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撑。监测网络系统总体设计需充分考虑重庆市山地城市排水系统特点,结合区域现状情况设计[6-7]。重庆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较为破碎且起伏大,重力流排水系统无法集中排放,排水系统割裂;地形起伏大导致排水管道敷设方式多种多样,架空敷设方式较常见,部分地下管道埋深大,使提升泵站分布广泛,地质条件多变导致“大挖大填”现象,排水管道在竖向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城市道路纵坡大,陡坎梯道多,排水管渠系统流速及上下游落差大,跌水、消能构筑物应用多,雨峰靠前、雨型急促,短时易形成暴雨或强降雨,使排水系统压力大。基于重庆城市排水系统的特点,智慧排水监测网络布置、数据感知获取与平原地区存在较大差异。重庆排水系统较为割裂,监测网络呈现空间分散、种类繁多的特点,布点复杂;与埋地敷设相比,管道架空的检修较为困难,存在管道不均匀沉降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管道错位、污水外漏现象,管道架空敷设、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处需增加监测布点;跌水、消能检查井在重庆应用广泛,管道内水流冲击大时,易形成沉积,跌水、消能构筑物处应增加监测布点;排水系统的隧道、涵洞多,管道低处易产生积水,隧道在暴雨季节易发生内涝,关键隧道、涵洞处应增加监测布点。重庆主城区面积广、子流域多、排水分区复杂、管理体制多元化,排水监测网络布设宜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区分工负责”的建设模式。完善主城区排水系统监测网络,可以一定限度地解决主城区雨污混流、溢流污染等问题,是持续深化重庆市污水提质增效、厂网一体的重要途径。

  结合重庆市的地形特点、长江和嘉陵江防洪堤的总体布置,排水系统模型以主城区5个排水组团为边界,可以划分为72个子流域,流域总面积5882.88km2。各区的排水系统模型在遵循“共享与标准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各自建设,避免形成各区系统相互剥离、数据库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获取各区的基础监测数据,梳理确定各片区主要污染负荷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流域内排水管网系统的拓扑结构以及污染源、排水系统(网-站-厂)与受纳水系间的空间拓扑关系,从而确定主城区排水系统“产-汇-排”的路径。同时,通过模拟运算对各种规划条件、情景工况下不同方案的预期结果进行快速反映和评估,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智慧排水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通过构建智慧排水系统,实现城市排水“一张网”、运行维护高效化、预警决策智能化、规划建设更优化及行政管理集约化,可为重庆市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提升气候变化抵抗能力、加强重大公共事件等外部冲击韧性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科技处于快速更新迭代阶段,重庆市智慧排水系统的建设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和成熟。

  [1]江楠,张万辉,马扬,等.城市排水管网信息数据库与智慧排水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广东土木与建筑,2021,28(4):56-60.

  [3]周启刚,陈丹.重庆山地都市区土地利用地形特征分异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3):86-91.

  [4]何强,潘伟亮,王书敏,等.山地城市典型硬化下垫面暴雨径流初期冲刷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4):959-964.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与国家工信部共同制定《工信部与省共同深化数字建设的实施方案》,共同推进数字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数字发展水平(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信息化局、省通信管理局、省数字办负责)。

  依托政务内外网云计算平台,部署短信平台、政务邮箱和即时通信等消息通信平台,开发通用业务构件,为省直部门提供统一应用支撑服务(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

  建设全省统一的空间位置信息服务平台、遥感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

  按照新的规范清理审批事项,完善省级网上审批系统改造,促进审批平台和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推广省级网上行政执法平台应用,推动市级网上执法平台建设,推进省级平台与市级平台及省级部门已建执法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全省行政执法案件的网上办理及电子监察(省效能办、省数字办、省法制办、省经济信息中心牵头,省直各部门、各设区市数字办配合)。建设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建设金宏工程二期(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整合安全生产领域各类信息系统,建设金安工程二期(省安监局、省煤监局负责)。做好省管干部数字档案建设(省委组织部负责)。建设外经贸政务应用平台(省外经贸厅负责)。升级改造机构编制信息系统(省委编办负责)。建设全省共青团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团省委负责)。建设全省国资监管信息化应用系统(省国资委负责)。提高全省劳教(戒毒)场所安全警戒设施信息化水平(省劳教局负责)。建设“福乐”残疾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省残联负责)。整合建设统一的应急指挥机动通信系统(省政府应急办、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全省统计数据直报系统(省统计局负责)。

  建设公务员门户系统,利用人事基础信息构建公务员用户目录体系和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开发并提供政务信息、通讯录、知识库等服务;依托门户整合部门业务系统和信息,实现单点登录和一体化集成应用(省公务员局、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

  试点建设市民服务信息系统,为市民建立专属主页,聚合并推送政府公共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与商业服务部门的服务资源信息(市鼓楼区政府牵头,电信运营商配合)。依托省“12345”政务服务平台,整合我省现有机关网上资源,开展网上视频接访(省局、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

  开展32家单位涉税信息资源交换和整合,逐步实现涉税信息综合库与我省人口库、法人库、自然库和证照库等基础信息库的交互和融合。拓展平台应用,逐步实现非税部门的信息共享(省数字办牵头,省直各有关单位配合)。建设国税公共服务平台(省国税局负责)。

  依托共享平台和空间地理信息平台,整合省级重要业务管理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各项监管信息和应急信息的直报和集中展现;开发数据分析系统,提供辅助决策服务(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

  加快建设法人电子证照信息库,启动个人证照信息库建设,推进电子文件和证照的应用(省档案局牵头,省直有关部门配合)。

  基于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在土地审批、住房保障、社会保障、项目管理等公共业务中开展业务协同应用,实现主动推送、精细化管理和业务联合监管(省数字办牵头,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推广、等设区市一体化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各设区市数字办负责)。

  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启动厦漳泉大都市区通信一体化升位并网工作(省通信管理局牵头负责)。加快厦漳泉大都市区共享城市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城市地理基础数据库,推广厦漳泉大都市区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启动覆盖厦漳泉的电子小额支付卡项目,开发统一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市政府负责)。启动福莆宁信息同城化前期工作(、、市政府负责)。

  支持在平潭开展云计算专区与信息保税港建设的相关研究,深化两岸信息产业交流合作。建设岛内共同通信管沟,基本实现岛内3G信号全覆盖,基本完成实验区管委会各部门接入政务内外网,开展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应用,建设平潭电子政务协同平台,做好与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省级网上行政审批系统、行政执法系统的对接。建设岛内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建设—金门直达通信海缆、—淡水TSE-1海缆传输系统工程,率先实现海峡两岸信息网络互通,推进设置语音、数据和互联网业务国际交换节点,特别是面向台湾的区域性通信出入口,提升在全国通信布局中的地位(省通信管理局牵头,各电信运营商配合)。

  建设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东南区域云计算运营中心、物联网研发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东南国际呼叫外包中心等重大项目(中国联通分公司负责)。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市政府负责,省数字办、省信息化局、省通信管理局配合)。

  继续实施“光纤宽带城市”和“海西无线%,建制村宽带普及率达到98%,接入带宽提高到2M。实现全部地级市、县、乡镇3G信号覆盖。建成TD—LTE实验网,为我省推广应用4G打好基础(省通信管理局牵头,各电信运营商负责)。

  深化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加快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支持平潭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省三网融合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省直有关部门配合)。

  完善政务内外网运维服务体系,提高网络的整体运行能力。完成全省政务网全光化改造和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

  建设连接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中小学的全省教育主干网(省教育厅负责)。

  全面完成全省常住人口社保卡发放任务,建设社保卡信用管理及分发共享系统,加强社保卡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社保卡用卡环境,实现社保卡一卡通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公安厅、省数字办、各相关合作银行负责)。

  实施乡、村卫生信息一体化管理和新农合村卫生所门诊结报。三级医院完成电子病历基本系统集成,县级综合医院实施区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和健全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实施数据备份和系统容灾。在全省42家三级以上和10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推广12320预约诊疗服务(省卫生厅负责)

  建成无线城市群综合门户平台,整合各类民生信源,实现政府办事指南、水电煤气、公积金、社保等公共事业费用查询支付、公众出行、校园教育、健康信息等服务。建设手机视频点播平台,开展城市视频监控应用,加强各类视频信息共享(各电信运营商负责)。

  完成社区人口业务协同平台、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和平台建设,实现集成和信息共享。在社区推广应用政务家政便民热线、社区视频监控、社区平安联防、社区电子公告、社区党员远程教育电视等信息化应用(省民政厅负责)。

  启动金保工程二期,推动各险种业务系统一体化,方便企业和社会公众办理社保业务。加快建设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完善和扩大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覆盖范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

  推广道路客运公共信息系统,实现全省一级、二级客运站联网售票。整合建立全省交通统一特服号,完善网站、服务热线、手机服务、交通广播等服务方式,构建交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路网路况、客运票务等出行信息服务。开展城市公交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出台车载终端、终端通讯协议、平台数据交换等智能公交相关标准(省交通运输厅负责)。

  完善全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新增4000个农村信息服务站点。继续推进新农村信息服务项目建设,并做好与武夷山、世纪之村等农村信息化项目的无缝衔接,完善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热线服务水平(省农办牵头、省农业厅、省信息化局配合)。

  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发展完善中国国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拓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功能(、、市政府负责)。

  完善优化移动电子商务平台,面向全省移动客户及广大企事业提供移动商务、手机支付、二维码等电子商务应用(各电信运营商负责)。建设中欧商务技术合作门户网站及外经贸信息库(省贸促会负责)。

  依托航运交易中心及道路运输配货中心,培植第三、四方物流,提供陆海运输交易信息服务;推广货运枢纽站场信息化应用,提供城市配送、仓储配送、零担运输等物流信息服务,带动物流企业信息化;在交通物流运输企业推广生产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生产协同;整合电子口岸、运输政务、交通地理、交通动态位置等信息服务,推进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省交通运输厅负责)。

  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系统,优化物联网定位导航、统一支付、统一视讯和智能分析功能。推广物联网智能停车场应用,加快智能交通应用项目的覆盖及使用。依托电信运营商建设省物联网开放实验室。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全省公共机构能耗统计系统(省信息化局牵头,省经贸委、省交通运输厅、省质监局、各电信运营商配合)。在市开展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试点(市数字办负责)。

  建设完善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中心等数字运维支撑基地,探索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培养信息化专业服务队伍,提升电子政务服务和支撑数字建设的能力,带动数字产业发展(省数字办牵头,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配合)。

  加快《省信息化条例》立法进程,力争尽快颁布实施。修改完善《数字项目管理办法》,制定《政务内外网云计算平台应用管理办法》(省政府法制办、省数字办负责)。

  做好“十二五”规划宣传工作,通过报纸、电视以及网络、手机、微博等媒体宣传数字建设成果(省数字办负责)。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等人才培养工作,建立省物联网教育培训联盟(省教育厅、省数字办负责)。

  建设政务信息网安全监管系统;完善国家保密监控管理平台;建设政务内外网云计算统一安全管理平台,保障政务内外网云平台安全稳定运行(省网安办、省国家保密局、省委机要局负责)。

  完成工信部部署的电子政务整合发展和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两个专项研究(省数字办牵头,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中心配合)。

版权所有Copyright(C)2023-2024首页_利澳注册_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